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往事

昨夜长风123 昨夜长风456 2022-07-20
防失联,请关注小号“一亩瓜田”,备用号“昨夜长风789”。



导读:郊野公园已经成为香港人的“政治正确”,具有无可撼动的地位。

香港是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全球第三金融中心。

香港土地面积约1106平方公里,人口约756万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香港土地面积约为深圳的55%,上海的17%,广州的15%)

然而这样的弹丸之地,尚未开发的郊野公园和林地面积占比将近66%。


这其中,令所有香港人“引以为傲”的郊野公园,面积435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比例高达39%。

香港拥有24个郊野公园、22个特别保护区,是全球郊野公园数量最多、面积比最高的城市!

港24个郊野公园的空间分布示意

香港24个郊野公园的划定时序及占地面积一览表

有人说香港的郊野公园,历史渊源是为了供水。

香港淡水无法自足,港英政府担心大陆会停止香港供水,就设立了众多的郊野公园,以便于吸保存天然的降水,以防万一。

实际上,香港最初的郊野公园设想来自于二战末期的城市规划。

1948年,阿伯克隆比起草了《香港初步城市规划报告》,该报告借鉴“大伦敦规划”,提出通过绿化隔离带和郊野公园抑制城镇空间的无序蔓延。

这个规划最终并没有实施,但其思想已经初见倪端。

解释一下“大伦敦规划”的渊源。

西方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

对于城市的空间形态布局,占主流的理论思想是:城市决不能无序蔓延发展。

类似最早的“田园城市”理论,觉得城市的发展形态应该是:中间一个大中心城市,周边围绕着若干个小城市。

就像卫星围着行星转,所以这些小城市也叫“卫星城”。

中心城市和卫星城,以及卫星城和卫星城之间,由绿化隔离带隔开。

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虽然越变越高大上(玄乎),但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至于说为什么城市不能无序蔓延发展,为什么要搞成小圈围着大圈发展呢?为什么绿化隔离点那么重要呢?

大师们给出的理由是:因为人们喜欢这样…

他们理所当然,用自己的偏好取代了所有人的偏好。

他们根本不知道,城市是人的行动造就的,而人的行动属于经济学领域;他们更不知道,城市该如何发展,土地该如何利用发挥最大的价值,只需要做的就是确权,让产权人来决定,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他们对经济学无知无畏到可怕的地步,他们兴趣都在于当“人类工程师”,对他人的产权和行为指手画脚。

香港郊野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

1965年,香港政府邀请美籍戴氏夫妇研究香港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戴氏夫妇的研究报告为建设郊野公园的蓝本。

1967年和1971 年,香港分别成立了“临时郊区使用及护理局”和“香港及新界康乐发展及自然护理委员会”。

1972 年,香港郊野公园发展五年计划(1972 年~1977 年)获得立法通过,标志着香港郊野公园规划和发展进入实质阶段。

1976 年,香港颁布《郊野公园条例》,该条例历经港英政府和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多次修改,成为建设和管理郊野公园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1977年,香港划定了第一批5个郊野公园:城门、金山、大潭、狮子山及香港仔;1978年和1979年,香港又分两批次划定出16个郊野公园。

到1979年末,香港地区已划定出21个郊野公园,规划总面积达到407平方公里。

该阶段的影响是空前的,94%的郊野公园面积是在该阶段完成划定的,城市边缘地带的多数地区均被纳入郊野公园系统。

1970年代香港郊野公园建设数量与面积的增长变化态势

经历了数量和面积上的大幅扩张后,之后20年,香港郊野公园以内部的局部细化和小规模渐进式发展为主。

2000年以后,《香港2030》与《香港2030+》再一次强调了郊野公园系统的完善与再拓展。

管理机制上,香港形成一套以《郊野公园条例》《海岸公园条例》为核心,《郊野公园和特别区域管理规则》《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林区及郊区条例》《官邸管理规则》等多项法规作为补充的法律体系。


天罗密布之下,香港的郊野公园除了供人游玩之外,基本上不能有任何建设。

甚至连公厕、垃圾站、雨亭、停车场等游乐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必须经过严格论证,证明是唯一选址,且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的条件下才能建设。


此外,香港郊野公园管理机构不仅包括政府部门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也鼓励社会公众、组织及经济团体参与到郊野公园管制中。

民间的环保组织也渗入其中,只要发现“破坏”郊野公园的行为,就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香港郊野公园主要管制机构及其组织、职权的演进过程

现阶段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内的郊野公园行政管理与法定咨询机构及职权范围

与此形成鲜明讽刺的是,香港的住宅用地面积约77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约7%,仅为郊野公园面积18%。

纪录片《方寸之间的地狱》,讲述了30万人香港人,一家四口住7平方米的“老鼠窝”,马桶边吃饭。




香港的面积仅有上海的1/6,但郊野公园却是上海4倍,很难评价这到底是香港人的“耻辱”,还是全世界独一份的无上“光荣”?!

435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园,哪怕释放出35平方公里的“零头”作为城市开发,也是威力巨大。

但香港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的告诉全世界:他们偏好郊野公园,甚于住在宽敞明亮的大宅中。

他们热爱花花草草,热爱小鸟,热爱青蛙,热爱昆虫,热爱蜗牛…他们为此宁愿付出几十万人住“笼屋”的代价。

据统计,香港的郊野公园每年要接待1300多万人次游客。

这些游客包括香港市民和外地游客,平均统计下来的话,每个香港市民每年大概去游玩一次郊野公园。

为了每年游玩一次郊野公园,香港人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这都是他们应得的。

2007—2016年香港郊野公园年均接待游客(包括市民)人数

有人说,郊野公园背后是有利益集团在支撑。

这个话说的没有错,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私底下都有自己的算盘。

比如有多套房的中产阶级,他们拼命抵制郊野公园开发和填海,继而鼓动没物业没存款的青年上街游行示威;

比如环保组织,他们的话语权巨大,这里面就有了很多寻租的空间;

甚至大部分没有房的人也反对郊野公园开发,因为他们藏着不可说的秘密:即使开发郊野公园,他们也买不起房,但这样就给了其他人希望,凭什么?

也有人说,是地产商人希望自己的物业保值增值,才拼命阻挠开发。

这个说法其实很冤枉,地产商人手上有很多地,但这些土地在规划上都是“农林用地”“郊野公园”,要开发建设的话,审批下来起码要十几年,不死也脱成皮了。

如果可以开发建设,地产商人一下子可以赚个几百亿,盆满钵满;相比较他们存量的物业贬值,根本不值一提,谁会去跟钱过不去呢?

但是,利益之外,更多的是观念在起作用,社会最终是由人的观念决定的。

没有观念的支撑,再多的利益,再有能量的人,也很难成事。

2016年,周星驰电影《美人鱼》大卖,主题就是“保护海洋生物,反对贪婪商人开发海洋”。

并没有任何一个香港人提出哪怕一点点的思考和质疑。

你看,香港人对海洋生物的热爱偏执到了什么程度?香港人又是白左到什么地步?这只能用观念来解释。



那么,是谁在灌输这些观念?

一些专家学者,公知,利益集团…

我写这篇文字,翻阅了十几篇国内期刊论文。

这么多的专家学者,每一个人都在盛赞香港的郊野公园,都在呼吁学习借鉴香港的郊野公园;没有一个人提出哪怕一点点的建设性思考。

我只是感到齿冷,后背发凉。

也许,香港就是这样被“架上去”了。

但愿香港的今天,不是我们的明天。

上万块和上百的红酒差别在哪里?红酒入门扫盲,一分钟涨知识.

“超生子女被调剂”通报,一份愚蠢到家的自供状

点击本号:昨夜长风456!来自武汉的神秘美女,妙趣横生,用最通俗、最跳脱语言,揭示本质,洞悉真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